现在的企业有新产品上市之类的,都会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,新闻发布会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多,新闻发布会和软文是差不多的,软文指由企业的市场策划人员或广告公司的文案人员来负责撰写的"文字广告"。新闻比软文更严谨一些,需要有时间地点等要素,而软文之所以叫做软文,精妙之处就在于一个"软"字,让用户不受强制广告的宣传下,文章内容与广告的完美结合,从而达到广告宣传效果。而我对其的理解便是,软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观点文,通过文字,使读者在了解产品信息之余,能够充分知晓产品的特点和功能。
一、找准关键点进行话题引入
一个产品本身同时拥有好几个不同特质,就拿我们日常的写作课的来说,它可以帮我们赚稿费,发展一门副业,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,勾搭厉害的大咖。找准这些点以后,选一个最痛的点,进行引入。这个点宜小不宜大,比如我们选用“高稿费”作为话题点,则在寻找素材的时候,才能有方向性的进行收集和汇总。
顾一宸老师在课程里面说过,标题决定了读者是否打开这个文章,软文尤为如此。许多厉害的软文写手,都会花大量时间在琢磨标题上。
打开率越高,其影响力才越大。
三、话题要热,素材要新
用户都喜欢看好文章,不能因为是软文,就选取一些老生常谈的事例和话题。而是要在此基础上,不断出新,创造阅读价值。
只有给读者好的阅读体验,才能足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,引出文章主旨。否则很有可能,读者还没阅读到产品部分,便关掉文章了。
四、自然衔接,平和过渡
我在前期写软文的时候,修改最多的部分就是从正文过渡到软文的部分。太过隐晦,很容易半天进入不了正题;太过直白,则会让衔接生硬,给读者强行植入广告的体验。好的转折大多衔接自然,过渡平和,比如先抛出难题,再在衔接部分引入:“为帮大家解决这一困扰,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某某课程,或是某某产品。”等类似语言,减少广告的痕迹。
比如,不再熬夜刷手机,尝试有规律的早睡早起;比如,不再总把锻炼身体挂在嘴上,而是付诸实践;比如,不再总以忙为借口不好好吃饭,而是认真对待一日三餐。吃绿色的食物,喝干净的水,例如骏丰频谱水。在润物细无声中,实现平和过渡。
五、充分了解产品功能
之所以把这条放最前面,是因为“充分了解产品功能”是写好一篇软文的根本,但很多写作者却最常忽略的一点。好的软文,并非文字创作和广告部分的生硬拼接,而是要动用整篇文章来帮忙加深读者对产品的了解,甚至是当场进行产品购买。拿我之前给某微整形写的软文为例。
对方给我发了一份公司简洁,和服务介绍,为其写一份植入性质的软文。而我在看完这些资料以后,仍旧感觉自己对其产品服务没有足够理解。最后找到他们的官网,整体翻阅了一遍,深入查找了微整形相关的知识。最后的成稿,编辑极为满意,当场定下了长期合作协议。如果你自己对所写产品都是一知半解,一方面,很难对文章进行展开,感觉成文困难,另一方面也无法给读者创造共鸣感。所以在此之前,自身对产品本身的研究尤为关键,也是对甲方最基本的尊重。
六、反复打磨,内容要易懂
之前在给荔枝微课写软文的时候,平均一篇文章要反复打磨5遍以上,编辑说得最多的就是:简短语句。因为许多时候,我们所面对的读者,阅读理解能力有限,或是为了打发地铁、午休等零碎时间,而选择新媒体进行浅度阅读。这个时候,你去硬凹某某理论,某某名人有言,等文绉绉,或是晦涩难懂的语句,读者很难有耐心读完。因此,口语化的语言很重要,在成文之后反复进行逐字打磨,减少书面语句,用最简洁易懂的话,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。
方法在精不在多,软文看似简单,实则极其考验一个作者的文字功底。同时,对接不同的甲方,还需要不断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与调整,匹配不同的需求和方向。就像我上个月写的一篇留学生相关的软文,编辑提出的要求是,不需要大纲,直接给成稿,字数在1000左右。
结果却出现,领导不满意引入,最后重写了三遍的情况。虽然这样的情况会让许多作者感觉大无语,但想明白,软文本身是依附甲方而生的,就像设计一般,千人千面。同样一个Logo设计,有人觉得震撼完美,有人觉得难看无比。
总之,软文也是同样,比起日常的投稿,软文更加注重笔者与甲方之间的契合度。所以在完成一篇软文之前,提前和甲方进行反复沟通和确认很有必要。这是一个相互成就过程,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,你可能会内心大骂对方无数遍,但打磨的过程,也是自我成长的一个绝好机会。同时,自己熟练掌握好软文的写作方法,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整篇推翻,或是大幅修改,增加自己的可控范围。